新聞摘要

履歷誇大或造假,雇主該怎麼做?勞方面臨哪些法律風險?

發布日期:114.6.18

勞資相關議題

在求職市場中,「履歷造假」到底多嚴重?從經歷誇大,到偽造證書、冒用他人身份,法律責任怎麼判定?企業該如何應對與預防?求職者又會面臨哪些風險?《天下學習》邀請律師陳業鑫,深入解析履歷爭議中的法律責任與實務做法。


以一位求職者謊稱自己在A媒體任職6年,實際上只有6個月為例。若雇主於試用期第二個月發現其履歷有誇大之嫌,儘管該經歷與其申請的汽車銷售職務關聯性不高,但雇主認為此舉涉及誠信問題。雇主可從嚴要求其工作表現,若該員工無法達成設定目標,便可依「未通過試用期」為由終止契約。


員工可不可以主張,要求不合理?職場上的誠信仍是基本原則,誇大資歷即是破壞僱傭關係基礎信任,企業有權根據求職者自行宣稱的經歷,合理設定績效標準。


若過了試用期才發現,雇主仍可主張,基於履歷造假行為,將加強績效考核,確認其實際工作表現是否符合原先「資歷」所預期的水準。企業可啟動 PIP(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)流程,若表現不符,並以《勞基法》第11條第5款「不能勝任工作」予以資遣,但仍應給付資遣費。


誠信,始終是職場不可妥協的基礎。雖然在法律上,並非所有履歷造假行為都足以構成解僱或求償的理由,但這不代表我們可以輕忽或容忍。任何的陳述、任何的填載,還是要跟事實相符。即使曾經犯錯,只要法律未禁止、工作性質允許,社會也應給予重新開始的機會,而不是以造假來換取入場門票。


對求職者來說,誠實面對自身條件,才能為職涯奠定長遠基礎;對雇主而言,建立審慎的招募與驗證機制,是避免誤聘與爭議的第一道防線。


陳業鑫提醒:「履歷是求職者的誠信證明,也是企業選才的根本。誇大或造假,不僅損及個人信譽,更可能侵害企業權益。唯有雙方秉持誠實原則,才能共同維護健康的職場文化。」

您遇到讓您頭痛難解的勞資糾紛了嗎?
立即連繫勞資糾紛解決專家Vicky!

  • 立即加入LINE諮詢:0928897613,直接約談提供對雇主最有感及最有幫助的專業輔導項目

分享文章:

August 3, 2025
台南沙威瑪漢堡加盟店老闆與員工爭議,老闆主張與員工為委任關係,未幫保健保,要求員工賠償補繳健保費,法院判決老闆敗訴,認定無證據支持委任關係。員工申訴無違法,無責任賠償健保費。
August 3, 2025
罷免投票日勞工可放假1日,若勞工需出勤應加發雙倍工資。勞動部提醒,投票日不可挪移與補休,雇主不得單方面修改假期。新增國定假日後,雇主須遵守法定假期規定,違者可提起訴訟。
August 3, 2025
「勞退金是重要養老經濟來源,律師分享案例警告「掛名投保」違法風險。失業中轉職業工會投保,未提供工作證明將失去投保資格。建議轉投國民年金保障合法性與安全性。
August 3, 2025
抖音網紅遭離職員工爆料高薪低報與拒給特休,雇主未依規投保勞保、未提供特休,違反勞基法或遭罰款。高薪低報行為可能涉及刑法與行政處罰,勞工可依法檢舉。
August 3, 2025
全球關稅與貿易情勢變動影響,台灣企業需調整供應鏈與組織,面對營運虧損與業務緊縮,如何依法規進行人力調整,成為關鍵課題。
August 3, 2025
勞動部呼籲雇主加強防災措施,保障勞工安全,防止颱風後災害復建工作中的職業災害。提醒注意溺水、墜落、缺氧等風險,違反者最高可罰30萬元。
August 2, 2025
「勞動部7月起實施《職場合理調整行政指導》,依CRPD明定拒絕合理調整屬歧視,違者最高可罰150萬元,協助障礙者與雇主協商職場合理調整。
August 2, 2025
「立法院三讀通過《公務人員保障法》修法,明確定義職場霸凌、強化申訴機制,行為人最重可罰100萬元,機關主管亦納入處罰對象,朝野立委一致支持改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