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摘要
法律觀點:強制加薪條款上路 企業如何平衡合法與彈性?
發布日期:114.5.7

圖片來源:中時新聞網
2025年起,所有上市與上櫃公司均須依據《證券交易法》第14條第6項,在公司章程中明文規定:於有盈餘年度,應提撥一定比例金額作為對「基層員工」的薪資調整或酬勞分派。
這項「強制加薪條款」,核心立意:讓企業經營成果能更公平地反映在基層員工身上。
從勞工權益角度看,這無疑是一項保障,尤其對薪資相對較低、處於企業最基層的員工而言,意味著不再只是旁觀者,而是企業成長的受益者之一。然而,從雇主立場來看,該制度雖合理,卻也帶來了制度設計與財務彈性上的新挑戰。
一、強制加薪條款的適用對象:
根據金管會所公布之解釋函令,該條款適用對象為所有已上市或上櫃之公司。所謂「基層員工」,則指非屬經理人,且其薪資低於一定門檻者。該門檻不得低於「中小企業員工加薪薪資費用加成減除辦法」中所界定的基層標準,目前參考數字約為月薪新台幣63,000元左右。需要留意的是,公司可以依自身營運狀況與產業特性調整適用對象之範圍,例如是否納入子公司、控制公司員工,惟均需於章程中明定,並建議搭配內控制度加強管理。
二、薪資調整 vs 酬勞分派:企業該怎麼選?
法規給予企業三種選項:1.調整薪資;2.分派酬勞;3.兩者並行。
對員工而言,調薪帶來的「固定收入提升」最為直觀,但對雇主而言卻可能造成長期財務壓力。例如,若公司獲利情況不穩,一旦調薪後即使隔年虧損,仍須支付調升後的固定薪資,恐降低人事成本彈性,進而影響公司整體經營調度。反觀「酬勞分派」方式,屬於一次性發放,與盈餘直接連動。
公司可以每年依盈餘狀況、董事會決議,彈性決定提撥比例及發放金額,較具經濟循環適應性。因此,建議:企業宜採「兩者並行、以酬勞為主」之策略。亦即,在章程中訂定基本比例,可微幅調整基層員工薪資,以提升員工穩定性與留任意願;同時以酬勞方式進行主要盈餘分配,保留營運彈性並發揮激勵效果。
三、企業該注意什麼?
這項條款雖然是法律義務,但更重要的是,它代表一種企業治理趨勢。若未落實,不僅可能被主管機關處分,也會對公司形象與內部員工士氣造成負面影響。
反之,若企業善用此制度來激勵基層員工,不僅能提升留任率與團隊向心力,也有助於企業在ESG、CSR等永續發展評比中獲得正面評價。
結論是,強制加薪條款看似「強制」,實則是為了建立一個對員工更公平、對企業更具責任感的制度。我們建議企業不要視其為單純的法規遵循,而應視為建立員工關係與提升競爭力的契機。在實務上,透過靈活設計章程內容、妥善搭配酬勞分派與調薪,便可在符合法令之餘,保有企業營運彈性與激勵效果。
- 文章來源:中時新聞網
您遇到讓您頭痛難解的勞資糾紛了嗎?
立即連繫勞資糾紛解決專家Vicky!
- 立即加入LINE諮詢:0928897613,直接約談提供對雇主最有感及最有幫助的專業輔導項目